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病理學說起。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病因、發(fā)病機制、形態(tài)結構改變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功能變化的一門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病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從18世紀中期就開始了,主要是通過尸體解剖將器官所見與臨床表現(xiàn)相聯(lián)系。1843年Virchow開始用顯微鏡觀察病變部位的細胞和組織結構,并于1858年發(fā)表了他著名的“細胞病理學”,從而開創(chuàng)了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和組織結構的細胞病理學時代。932年Knall和Rusha發(fā)展了透射電鏡,1938年Ardenne首創(chuàng)了掃描電鏡。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病理學從細胞水平向亞細胞結構深入,產生了超微結構病理學。而免疫學的進展,則產生并促進了免疫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的發(fā)展。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病理學中廣泛應用,目前病理學進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逐漸開啟了分子病理學的新時代?!懊庖呓M化”是“免疫組織化學”的簡稱,是應用免疫學的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以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相對定量的研究。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按照標記物的種類可分為免疫熒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鐵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顯影法等。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指導病人的治療,以及判斷病人的預后等。
具體來說,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在病理檢查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⑴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一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是原位癌還是浸潤癌?以往單靠看病理切片(HE切片)判斷,約5%——10%的病例難以做出明確的診斷,現(xiàn)在通過免疫組化技術的幫助,大部分就可以正確診斷了。
⑵確定惡性腫瘤的組織來源,以及轉移性惡性腫瘤的原發(fā)部位。有時候病人發(fā)現(xiàn)轉移癌了,通過各種影像學檢查、內窺鏡檢查等仍找不到原發(fā)病灶在哪里,HE切片也難確定是鱗癌還是腺癌或是其它類型的癌,更不好判斷原發(fā)灶在哪里,臨床治療無從下手,通過免疫組化技術的幫助就可能迎刃而解。
⑶對某類腫瘤進行進一步的更確切的病理分型。像本文開頭說的淋巴瘤,以及軟組織腫瘤,因其種類多、組織形態(tài)相像,有時難以區(qū)分其具體類型,而治療及預后評估又需要精準的病理分型,免疫組化技術對此就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4)發(fā)現(xiàn)微小轉移灶或切緣殘留的癌細胞。轉移灶太小或切緣殘留的癌細胞太少,單憑HE切片肉眼無法發(fā)現(xiàn)或不敢確定,通過免疫組化染色就可能發(fā)現(xiàn)某些肉眼沒有發(fā)現(xiàn)或不敢確定的轉移灶或切緣殘留的少量癌細胞,有助于臨床進一步治療方案的確定,尤其是手術范圍的確定
(5)判斷病人的預后。免疫組化技術應用于病理學之前,病人的腫瘤惡性程度是高是低?病人的預后情況如何?都沒有一個科學的客觀指標,全憑經驗判斷。近20年來,以Ki-67(腫瘤增殖、預后監(jiān)測)、PCNA(腫瘤增殖、預后監(jiān)測)、P53(癌基因、預后監(jiān)測)等為代表的多種惡性腫瘤相關抗體相繼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性質的判斷和預后,使惡性腫瘤的預后有了科學的客觀指標,惡性腫瘤的預后更加精確。
(6)為臨床用藥提供治療方案。病變一旦被診斷為惡性腫瘤,除了傳統(tǒng)的手術切除,就是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了。在眾多的化療藥物中,哪種化療藥物更適合某個病人的治療,換句話說就是哪種化療藥物對該病人最敏感?通過免疫組化技術可以進行篩選。尤其進入21世紀,分子靶向治療逐步在國內廣泛應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膀胱癌、胰腺癌、肝癌、胃腸間質瘤等諸多腫瘤方面,特別是在復發(fā)轉移病例中,幾乎成為腫瘤治療的終極方案。如何判斷和篩檢一個腫瘤病人可以使用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范圍,可以通過免疫組化技術初步判斷,為下一步更精確的檢測提供篩檢依據。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觀察發(fā)現(xiàn)只有1/3左右的病例對內分泌治療(三苯氧胺)有效,而誰才是這1/3里面的病例?也是通過免疫組化技術檢測病人體內的雌激素受體(ER)與孕激素受體(PR)含量來確定。
可見,免疫組化技術已應用于病理檢查的各個方面,并進一步擴大了病理學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其意義遠超一般人的認知。尤其在倡導循證醫(yī)學和精準醫(yī)學的今天,免疫組化越來越成為病理學不可或缺的幫手。
病理科:翟俊